sibling  

圖片:網路

 

觀察學習與模仿是人學習的天生本能。手足間朝夕相處,更容易建構模仿的機會。然而,談到手足間的負面行為「模仿」,作父母的尤其會挫折感加倍,內心中可能在想著:「哥哥的行為已經讓我頭大了,小的還要跟上,這豈不是雪上加霜嗎?」因而一時之間,父母會將怒氣全轉向哥哥,認定他是始作俑者,這樣一來,哥哥的情緒會因為多了一項「罪名」而更加難於擺平外,還多了一項情緒:「真是冤枉,關我什麼事!」在被負向情緒所掌控的狀態下,大人、小孩都成了情緒的俘虜,對問題的處理極為不利。

 

因此,面對這樣的局面,切勿將所有問題混為一談,或認定答案只有一個:有樣學樣。事實上,模仿來的行為只是我們看到的表像,必須要更進一步思考:是什麼因素,使弟弟注意到哥哥的行為,並決定要選擇模仿哥哥的行為呢?這樣乃是從「有樣學樣」的觀點轉為「就事論事」。

 

基於前所述,以下提供原則和做法讓父母參考:

 

       1. 停止責怪任何一方:無論是「始作俑者」或者「有樣學樣」都要停止責怪。

 

       2 .就事論事的態度:針對兩個孩子需要修正的行為,以「客觀原則」來代替「主觀的批評」,如「功課不帶回家寫,整天跑出去玩」,這就違反了「負責任」原則,或是「學習與玩樂平衡」的原則,這些原則乃是「放諸四海皆通」的。然反觀「有樣學樣」就是主觀的批判了,這樣的「理」無法說服孩子,且會影響親子間的關係。

 

       3.有原因!找方法!:當父母提出原則後,同時也聽聽孩子會有如此的行為,是什麼原因,進一步陪伴孩子面對其問題,如:學習遇到了什麼狀況--等等,並共同想出解決的方法。父母要視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原因,或是尚有未學會的「技能」,如此一來,才能將問題轉為「技能」,而非僅把問題和孩子劃上等號。

 

       4. 向孩子坦承揭露:手足間可能會有「齊頭式公平」的錯誤推論,如:「哥哥可以,我也可以」。因此,在修正弟弟這方面的想法時,可以坦誠的告訴弟弟:「哥哥正遇到什麼特殊的情境、或在教養哥哥方面父母遇到了什麼困境,等等」所以哥哥可以的事,並不是真的可以,父母也並沒有放縱哥哥的行為,乃是在積極處理中,並提出父母已經做了或正在介入的方法。然而,問題的解決需要過程、需要時間,大家必要給哥哥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unselorm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