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整理自105/1/28,新獵人本色廣播節目,「親師生會客室」, 主持人:莫茲婷 心理師,受訪來賓:趙舒禾 心理師》

 

今天要談論的主題是:「當孩子不想上學時,這時候我們該做些什麼?」孩子去學校上課聽起來好像是最基本的,也很希望孩子開開心心去上學,但是今天孩子若跟你說,「媽,我不想去學校,想請假」,卻沒有什麼特殊的理由,如果你有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我們今天想要談論的主題。

 

今天邀請的特別來賓是,趙舒禾心理師,她是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也是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首先,主持人問心理師,自己曾否有過不想上學的念頭,趙舒禾心理師巧妙的回答:不太容易回想過去有沒有不想上學,但是曾有過不想上班的念頭!繼續她說到,其實家長們在面對孩子不想去上學情況的時候,可以試想,當自己在職場上面對心理挑戰,會有一些的困難,就可以理解我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困難與挑戰是需要去面對的。不想上學和不想上班兩者的情況是有點相似的,這是一個很強的同理。

 

但是,我們的家長比較可以接受自己不想上班,卻不能接受孩子不想上學,甚至對於孩子想上學,會做出一些解釋,比方說:孩子懶惰、受挫力低、或是是家長太放縱孩子了、或者責怪老師太凶讓孩子不敢去上學。

 

趙舒禾心理師表示,從心理學及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從外在行為表徵上,去看他的狀況的時候,其實很少是一個單一的原因。若從單一原因去試著去協助孩子的時候,往往是失敗及挫折的。不能只是單單從孩子不想上學,就認定孩子是不負責任,這麼簡單的原因而已,很可能孩子的心理是有很多多元沈重的原因在。

 

不想上學的孩子可能發生了什麼事?

趙舒禾心理師回答,自己在理解孩子時,比較會從不同面向來看。通常會有內在、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比方說遇到霸凌,也就是處在一個環境中的困難;試想自己是什麼動機想要待在一個環境?很多時候是成就感。包含在學校裡進行的所有相關活動,不管是學習及人際關係,能夠帶給自己有正向看法的,若沒有辦法,你就會沒有動機待在那個地方。你去做的事情,能帶給你正向感受,這樣的事情才會對你有吸引力,才會有動機想要去。 而今天所要談的主題是,當孩子已經說不想去學校了,所以學校是發生了什麼事,他所從事的活動沒辦法帶給他自己正向的感受,如課業、人際關係的因素。孩子不想去上學,有可能是從事學校的活動所帶給他正向感受與樂趣,在這方面出現了落差。孩子不想去上學,不會是單一因素,要更貼近他去理解他。

 

孩子不想去上學,其實他的心理壓力也很大,因為他知道這不符合社會期待,所以他必須要講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理由,那個理由若單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有可能會走到非需要的上面。那些原因可以當參考,但建議父母親可以更細緻地去瞭解孩子的原因在哪。我們可以去瞭解一下平時和孩子互動的型態如何,平常他自己的情緒感受心情需求時,大人通常是如何跟孩子互動的?

 

父母親若是也很想瞭解孩子發生了什麼事,該怎麼做?

考量到孩子平時與家長的相處模式,有可能不習慣和家長說自己內心的話,這時候若學校有諮商師、輔導老師等專業人士,可以協助打破孩子與家長原有的互動模式,從專業的角度來協助,來找出孩子不想去學校可能的原因,這樣或許比較快一些。這樣一來,父母親也可以不用自己孤軍奮戰,可以善用這些專業資源,像是心理師或是家長團體等。

 

面對孩子不想去上學,想到一早要叫孩子起床,要打電話給學校請假,父母親如何去調適自己的心情?

先肯定自己對孩子愛的初衷,從孩子出生到現在的愛都沒有改變過,可以陪伴孩子到今天,是很不簡單的事,父母會出現在諮商師面前求助,也是以一種行動展現對孩子的愛。

父母對孩子最原初的愛,及必須面對社會的壓力,會互相打架。所以當孩子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挑戰困難,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如何協助他度過難關,如果我們是用發展性的角度來看時,就比較有辦法將自己的愛與這個部份融合。為什麼有時候會忘記自己對孩子的愛?會表現出著急、生氣、為難,是因為這時候我們直覺反射出來的行為是,我們必須面對這個社會的要求,社會的眼光及期待,當這個框架匡上來時,我們是在面對這個社會的期待,而非孩子,孩子會感受到你的不一樣。

 

發展性的觀點,即是孩子不會永遠的停留在這個階段,在孩子發展的階段上,我們只是需要陪伴孩子去度過這樣的難關,也幫助孩子去理解自己的問題是什麼,他的困難點是什麼,他需要什麼。回到我是他父母親的意識,當初是要想要如何的愛孩子,愛絕對是你最大的支持,把原本拿去應付社會壓力的能量,把焦點移回來,心中也會產生出核心的力量;當父母產生出隱晦的改變時,孩子也會感受到不會這麼有壓力與焦慮。除了擁有發展性的觀點外,孩子面對這樣的困難,是需要花時間去成長的。人的成長不是一下子促成改變的,改變是需要時間的。

 

學校老師若是一直等不到孩子去學校,老師可以做些什麼?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老師通常比較卡在,因為拒學的原因百百種,若是以急就章的方式去揣測是某一個答案,那不一定能夠立刻幫上孩子,重要的還是與家長有機會交流討論,再回到學校家中去觀察孩子的狀況,只能一步一步來,與家長有緊密的合作。初次討論後,發現了什麼,然後再找出真正的原因,再來看學校系統上可以幫上什麼忙。老師不要單打獨鬥,而是要進行團隊合作,不要過度耗竭自己,要尋求資源與合作團隊。

 

今天有個新北市的劉媽媽來信表示,「我的兒子高一,他的國中會考沒有考好,最後去讀了私立的學校,剛開學的時候,上學還很正常,第一次段考之後,就萌生了不想上課的念頭。每個星期請假次數大約是一到兩天,沒上學的時候都在家睡一整天,每天的起床都是我很用力的去把他叫醒,有問他為何不想上學,他回答學校沒朋友、上課很無聊。我知道他的興趣是打籃球打電動,他提出想要轉學,請問我要答應他轉學嗎?

 

趙舒禾心理師就信件內容回覆,給劉媽媽及聽眾朋友參考。信中提到,國中會考沒有考好,可能媽媽預測應該考得更好,爸爸媽媽孩子都認為這個學校不是他要待的地方,在之後的歸屬感,形成自我認同是有些蛛絲馬跡的。每天去學校就是強化你是失敗的,你不該在這裡的。信裡又提到,第一次段考後不想上學念頭,那第一次段考狀況是什麼樣子呢?是怎樣的狀況影響孩子不想去學校呢?若是考好,強化我為什麼要在這地方,考不好,在這種不該待的地方,我還考不好,這些都衝擊他待在這裡環境的意願,沒辦法帶給自己正向的經驗。孩子提到上課無聊、沒有朋友;可以想,孩子從小在人際關係上是困難的嗎?如果是的話,這是一個長遠的問題,若不是,若孩子本身就覺得這不是我待的地方,他會想要跟這些人產生連結嗎?若有連結,會產生歸屬感,就會對自我認同感到衝擊,難道我跟這些人是一樣的嗎?上課學習沒興趣,要看是從何時開始的?如果是進高中才沒興趣的,就回到他的會考不如預期,所產生的影響?信件又寫,很難拉他起來起床,顯然打籃球與電動不是他真正的興趣,他只是在不符合社會期待,遇到困境不知該何去何從時,他找到一個可以安頓自己的方法。孩子提出想轉學,心理師表示,顯然轉學是他面對目前的困境,所想出來的辦法。需要先看一下,困境是否是在學校,若是的話,可以進入學校系統進行協助孩子。若是問題是在孩子內心的話,就需要跟孩子溝通,因為這不是你轉學就能解決的,可以預約心理師,度過這次人生中的挑戰。

 

趙舒禾心理師想給聽眾朋友、爸爸媽媽鼓勵支持的話:你的孩子不會永遠只是你目前看到的樣子而已,他會不一樣的,用原本的愛去陪著孩子,度過這次的困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拒學 親子 心理諮商
    全站熱搜

    counselorm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