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路)

本星期《新獵人本色》邀請賴聖洋心理師【台灣兒少生涯教育促進會理事長、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心理師】一起與您來談談「手機失落的煩躁症候群,怎麼辦?」。

 

 

《前言》

現代的人已經脫離不了3c產品的使用,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必需品,讓我們用愛又恨,帶來便利,但一旦誤用他,依賴它,機不離手,可能就是對他產生依賴與成癮了。莫老師提問,若是這問題發生在我們孩子身上,我們該如何協助他?我們先重複上一周提到的調查,由台灣睡眠醫學所做的調查,調查12~18歲的青少年,調查結果顯示,失眠的狀況與使用3c產品是有關的,每天使用超過兩小時,有較高的失眠比率與經驗,因為有藍光刺激與聲光效果,導致較不容易入睡。今天來探討如何幫助孩子不過度依賴手機或3c產品。

 

《臨床症狀與實例》

最近在臨床上面發現一個現象,這是一種脫離手機或3c產品的一種恐慌焦慮發作,症狀為:有一個空檔沒有手機,就會表現得極度焦慮,情緒爆裂,急著想要使用電腦。有一位青少年,帶著自己的電腦去跟賴老師環島,到了晚上活動結束開始使用電腦,到了第九天電腦壞了,恐慌發作,人突然不見,聯絡上他後,才得知他去便利商店買酒後,跑去住花蓮的大飯店,一定要用很強烈的刺激,去轉移他的痛苦,因為太痛苦了,用補償式的轉移來彌補自己心中的痛苦。這個議題,值得我們的家長來關注。

 

《問題一:何時給予孩子獨立使用手機?》

莫老師詢問,聽眾朋友,若暫時在思考要不要給孩子手機,是要給或不給,或者幾歲給較適合?

賴老師回答,我們不介意太早給手機,有的小孩在嬰兒時就用平板,因為大人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很方便,但他的刺激就變為虛擬的,若刺激來自於真實世界,這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賴老師建議,刺激的八成是來自於真實,兩成是來自於虛擬世界來。大人剛開始給手機,除了設定時間,父母從旁要去督導協助孩子的使用狀況,需要是孩子在不同的階段年齡,有分配不同的使用狀況。比方說,在幼兒時期,0~6 歲,孩子在用感官在接觸世界,孩子產生發展任務,如何應用3c產品來發展任務,是很重要的議題。

 

《問題二:如何以年齡做判斷,給予孩子一台專屬手機?》

莫老師詢問,你覺得父母要怎麼以年齡來做判斷,給予孩子一台專屬的手機?

賴老師認為,以年齡來做判斷,但有一點困難的,因為現在不只有手機,還有平板。想到國中,有十二年訓練孩子的機會,慢慢可以獨立擁有一台平板手機,在這個工作其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十二歲以前,孩子的發展任務,是多去接觸真實多元,運動藝術人文大自然,要接觸到有好的經驗與喜歡的,願意運用3c產品作為他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去玩一下,不會有替代作用,這樣比較安全。提供真實多元,讓孩子不容易無聊。又比方遊戲很吸引人,往往是扮演角色 、打怪、等級等,這些東西是在真實世界裡的東西,但沒有得到,在虛擬世界中都可以跑去滿足,這樣問題很大。

 

十二歲以前,有好的經驗,跟真實世界多接觸,考慮十二歲國中階段,再給們有手機平板。若有很扎實的學習經驗與樂趣,再給他手機之前,要跟他討論手機的本質與用意為何,若發現越來越依賴他,也願意跟父母討論一下界線在哪。手機平板只是中性的東西,但弄不好可能會被他控制。發生父母覺得在使用上偏離的話,父母會再跟你做溝通討論。處理手機問題,父母親子關係要很好。

 

《問題三:手機成癮問題形成,能否解決?》

總歸來說,先評估孩子在十二歲以前有沒有真實經驗與接觸,有好的快樂學習經驗,及符合發展任務的需求滿足,在國中評估可以給手機之前,訂定好手機使用規則。莫老師提問,但萬一這些都沒有的時候,問題形成的話,能否解決?

 

賴老師回答,是可以解決的,只是時間要長一點。曾經請網路成癮症的孩子,與父母對話,孩子的建議為,爸爸媽媽讓他玩到煩,大約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有人開始關心他們的需要,讓他們真的離開了手機。我們要關心三能有否進入他們裡面,三能參與越多,手機的比率就會越下降。三能就是以積極地來幫助孩子,不是消極地阻止孩子使用手機。

 

如果嚴重的狀況發生了,父母是否要跟著孩子去了解,他在虛擬世界中接觸的是什麼?父母們多跟孩子聊聊他們在遊戲中玩什麼?在遊戲中滿足的需求是什麼?這些需求在真實世界中一定可以有相對應的滿足。

 

《問題四:若陷入重度使用手機,可以怎麼做?》

莫老師提問,如果孩子陷入重度手機使用的話,可以怎麼做?

前提是孩子要有意願,加上培養孩子有動機動能,去跟真實世界有互動,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曾經有孩子為了戒斷,被處遇的地方是精神科住院,效果不彰。應該是用三能行動來引導她,第一為動能,比方孩子喜歡新鮮事物,引導她去單車環島、朔溪、泛舟,、生存遊戲等,活動中就無法使用3c產品。還有一種族群,有人際方面問題,沒有互動,就陷入網路成癮中。

 

賴老師說,有學生之前也是網路成癮者,但現在已經成為教練,不再沈迷網路,反而引導別人,叫別人不要陷入網路成癮中,因為嚐到甜頭,充實感與成就感,與網路成癮不太一樣。

 

 

《問題五:若孩子不願意接受三能活動,又陷入成癮,可以怎麼安排?》

動能就是讓他們接觸真實接觸,產生動機,透過運動活動來幫助。莫老師提問,當這些孩子都深深黏在3c產品,不願意接受動能活動時,我們協會可以接受什麼安排呢?

 

賴老師回答,有,我們想盡辦法瞭解,用夏令營去吸引他們,要靠著朋友把他吸引出來,甚至掉到遊戲中當間諜,去連結他,慢慢地與他建立關係,再把他往外拉。遇到這樣的狀況,不要急,也不要輕忽,急下去就罵他,不要輕忽,父母先找諮商師談一談,看哪裡有機會可以跟孩子做連結的,可以誘發他的動機,生命裡的本能,第一部成功引導他進入動能,第二階段為心理教育,讓他重新認識網路是什麼,繼續去探索,他還有什麼可以繼續發揚光大。第三階段,不要急著用功課,增強動能,看他喜歡什麼,從外圍慢慢弄。

 

《一個小實驗》

回應賴老師跟我們分享的,孩子的發展任務,到為什麼會成為這種依賴。成癮與跟這個世界的連結有關。有一個實驗,老鼠把他關在籠子裡,有兩種水,一種是白開水,一種是加了安非他命的水,這隻老鼠選擇喝毒品的水,每天喝,成癮了,另外不同的籠子,除了這隻老鼠外,還有其他老鼠,除了籠子外,還有其他玩具,也放了兩種水,而老鼠會去喝白開水。這就代表,人如果在這世界連結是親密,有需求上的滿足的,就不容易掉入黑洞中。

 

《結語》

實驗證實,三能行動可以幫助孩子,幫助他連結需求,與人的互動,對世界的好奇。與其一直禁止,說教,不如去創造,帶領孩子去找到自己。找出與世界美好的連結,從親子關係開始。讓我們成為3c產品的主人,這樣才會快樂。

 

(文字整理:李書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unselorm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