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路)

本星期《新獵人本色》邀請莫茲晶、楊琬琳心理師【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心理師】一起與您來談談「如何陪伴孩子夢想成真!」。

 

《前言》

今天莫茲晶、楊琬琳心理師,兩位都是格瑞思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要教你如何陪伴孩子夢想成真,認識六大職涯性向,並且分享他們實際如何陪伴孩子尋找他們的天賦!

 

《耶魯大學關於做夢的研究》

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他發現,做白日夢可以讓孩子保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空間外,還可以增進自制力和自我規劃能力,甚至變得更聰明,所以做白日夢的人可以變得更聰明!  羅文嘉在「如果有一天,我們說再見」這本書裡,有一段話:「我希望你們一輩子都不要放棄夢想這件事,不管現實是如何,不論年紀到多少,人因為有夢,才有動力,因為逐夢,才產生意義。在這過程,你會歷經辛苦和挫折,但是你也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人有夢想最美,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跟睡眠一樣,是有益處,對於學習能力是有幫助的。但是我們家長真的是會欣賞孩子做白日夢嗎?如果白日夢是這麼重要,那我們要怎麼教孩子夢想成真?

《對於心理師的提問》

莫老師問問心理師,我們父母親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很重視孩子做白日夢這件事情呢?

琬琳心理師提到,若從傳統教養方式來看,做夢比較不被支持,父母覺得那是浪費時間不切實際的事。學校學習內容也較少鼓勵孩子發想思考,比較多是背教科書、考試。這樣環境較難有創意思考或做白日夢的時間,但現在父母親確實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才藝及夢想。

 

晶晶老師提到,夢想蠻抽象的,其實也可以理解孩子做夢過程,會讓大人有種不切實際感覺。孩子想當科學家,父母就會看到現實層面,成績不好等。有些父母會去評估孩子夢想內容,比方有想當飛行員的,父母就會擔心認為:飛行員作息不穩、會發生空難等等,因此父母親就會勸說孩子改當飛機設計師或其他的,並提出許多現實層面的困難,試圖引導孩子選擇社會上比較有出路的夢想,或父母過未完成的夢想或遺憾。

 

《晶晶琬琳老師,分享自己夢想歷程》

琬琳老師分享,也不是從小就想當心理師,從小是想當總統,到後來喜歡當老師,最後才輾轉發展心理師的角色。喜歡可以跟很多人接觸互動,從過程當中學習成長。

 

晶晶老師分享,從小也不是就養當心理師,從法醫、烘焙師傅、室內設計、書法家,也是經過探索過程,才發展成心理師的角色。這些夢想有共同元素為,藝術類型職業,然沒有實現,但對藝術的追求,也給了晶晶老師在心理師的角色上,扮演蠻重要的角色的。看見藝術元素,引導她往心理界發展。

 

《夢想實現歷程步驟》

父母親想知道,如何幫孩子去實踐他們的夢想?

琬琳老師提到,要有「身」和「心」的裝備:身是身體力行,讓孩子有探索的機會,釐清他想要的是什麼。心是心態的預備,要知道夢想是需要時間過程的,不是馬上就可以完成的,過程是不會浪費的。

 

夢想跟玩遊戲的過程很像,玩的過程建立孩子對世界認識,身體力行是帶著孩子去玩,不是給孩子很多知識,是帶他從遊戲活動中體驗,這是夢想第一步。第二步是強調建立追求夢想需要時間,不是遇到挫折失敗就要停下來。

 

晶晶老師補充,探索過程中要有大人的陪伴與觀察,給孩子一些回饋,從大人眼中看到孩子有什麼。另外,父母願意去聽孩子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對什麼事情是有興趣的?第二,跟孩子有更多對話,幫助孩子把裡面的想法說出來,幫助孩子釐清裡面的想法。父母親也可以幫助孩子找資源,資源在社會是很開放方便的,像是展覽、活動,帶孩子去參與,遇到前輩達人,向他討教等。

 

《晶晶老師現身說法》

晶晶老師分享,自己也是歷經很多過程,才朝向心理師的角色。大學畢業讀的是臨床心理,也懷疑過自己真的想當嗎?先去工作,先去做賣保線、面膜、餅乾、賣藥、導遊、生理回饋治療師等,花了兩年時間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發現有些只是夢想,自己也很難達成。發現自己對心理還是很關注,才慢慢重新申請去讀心理研究所,當上心理師,是一個彎來彎去的過程。從一個點繞了很多圈,才要繞回來。

 

人長大,就可能會失去對追求夢想的實踐力,可能是因為大人不會給予正面的回應。大人心中要開始追自己的夢,回應自己做白日夢的能力,若連你都失去這能力,你很難體會孩子做白日夢。父母要帶頭去做夢!

 

《暑期兒童夏令營介紹》

今年暑假有一個跟夢想有關的活動!讓孩子有不同的體驗與探索,找到自己的夢想,找到自己感到滿足重視的東西是什麼。小一到小六生可以參加,為期四天7/10~13!活動中各方的前輩達人會和小朋友互動,比方說會跳舞的達人,教他們跳舞,烘焙師傅,教他們做甜點。

 

本次活動參照職涯心理學家JOHN HOLLAND的六大職涯性向:藝術型、研究型、事務型、實用型、企業型及服務型,設計了相關體驗活動。我們想讓孩子們在四天三夜的體驗中,能初步找到自己的優勢方向,以及啟動孩子的夢想。

 

六大類型分別為:

實用型:追求實際的,需要動手去作的,工作是很明確固定的,偏向機械電子的工作,像是土木建築、農業等等。

研究型:用頭腦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可能會有一些新的想法或策略的工作。偏向生物化學、醫藥、天文等等的工作。

藝術型:藉由文字、聲音、色彩等,來表達創造力與美的展現,像是音樂、寫作、戲劇、設計、舞蹈等等。

社會型:做的比較是跟人有關的,與人連結,幫助別人成長,為這社會盡一份心力,相關工作包含教師、輔導、醫護、宗教等等。

企業型:比較緊湊、冒險、競爭,有計畫的去達成目標,偏向管理、銷售、司法、政治人物。

事務型:有規範按部就班的工作,仔細、精細、穩紮穩打,偏向銀行、金融會計、秘書、操作機器等等。

 

營隊結束後會舉辦親師座談會,由心理師與家長對話,提供父母更多有關孩子優勢的線索,並提供一份評估報告書;座談會中也有成果發表會,以短片回顧營隊的點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unselorm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