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源:網路,文字整理:李書儀)

今天要來談關於教養議題,父母有些時候,扮演的角色為,孩子你聽我怎麼說你就怎麼做,這類型的父母比較傳統與威權,但現在時代改變,有些父母不像父母,孩子比較像父母的父母,比方父母會說:我就是凹不過他,只好妥協,他要甚麼就聽他的,旁邊的人就會覺得,會不會太寵小孩,這樣好像被他牽著鼻子走,但父母也不曉得該怎麼辦,孩子就成為父母談判桌上的高手,父母也不曉得該怎麼因應,這樣發展下去,不曉得對孩子的發展是好還是不好?

 

今天邀請到的來賓為游琇雅心理師,她是格瑞思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也在許多國小和國中擔任心理師。

 

心理師表示,現在孩子為談判高手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談判背後的目的,為達成自己想得到的東西。舉兩個例子,現在國小中高年級,課業壓力越來越大,會聽到不少老師抱怨:某某同學現在都不交作業不寫功課,有的一看就知道是父母親操刀完成的,當孩子意識到作業越來越難完成時,他會跟父母說我不要寫作業,這太難我不會了,父母親一開始也都會不斷鼓勵孩子要自己完成作業,通常孩子都會繼續賴皮,表示我都不會寫作業,你幫我寫我就幫你做事情,父母親會感到焦慮,最後的解決方式通常都以交換條件來解決問題,比方父母會說,今天你就乖乖寫作業,明天帶你去吃麥當勞之類的話,孩子也會觀察這是一個好方法,於是解決方式就會被留用下來。

 

另外一個狀況是,有些國小孩子他們不想要到學校,或者抗拒去學校,對家人而言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因為這牽扯到一些司法的問題,家長會努力讓孩子去上學,小孩可能會說:好啊,我去上學,你要買iphone給我,因為我手機壞了,孩子會發現,他只要堅持一個不去上學的理由,他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於是他就變成這樣的一個高手。

 

做父母的也會覺得很無奈,為了要讓孩子去上學,他不得不妥協。一開始家長只是想要用鼓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好行為,但到最後這種鼓勵都會變成一種條件。孩子就會養成用條件的方式,來實現承諾。孩子長大了也會用條件思考,比方今天我對你不錯,你怎麼沒有對我不錯?這是條件式思考的結果。

 

心理師也發現,當孩子很快地可以用外在的方式取得想要的東西,比較不會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來得到,也會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這些孩子在談判時是高手,但是對於孩子的發展有沒有什麼不利的地方?心理師表示,當孩子越倚靠他人獲得想要的東西,他自己本身的力量會越來越小,也讓他養成遇到困難時,要靠著別人幫他來完成,也會讓孩子學會怪罪他人沒有處理好,自己較沒有責任心,

再來這個家庭在角色的分配上會有點混淆掉了,家長會發現這個家中的主權是掌握在孩子身上的,家長在家庭中會漸失份量,家長教養會非常辛苦。孩子也會覺得父母根本沒有能力撫養他,到學校會複製到跟同學的相處,但若老師不吃這招,孩子也會感到很挫折。

 

孩子成為談判高手後,被他情緒綁架住了,家長要不做甚麼減少這種行為的產生呢?可以怎麼扭轉局面嗎?

 

心理師表示,很多獎勵其實是好方法,只是在獎勵上的主導權要試著回到自己的身上,在某些情況之下我想要給你這樣的獎勵,什麼時機給也是我決定的。父母最好先說:我想一想,不要馬上答應孩子的要求。或者說,我知道你很想要,時間到了我就會給你。如果孩子有些自發性的行動,家長也可以適時的給予一些小驚喜。

 

另一部分,當父母親想嘗試調整已經形成的條件式溝通時,很需要另外一半的幫忙,只要是對孩子重要的人,都要一起討論,建立大方向規則,一起遵守的。大家一起堅持,堅定的執行下去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用攻擊行為對待父母的,要注意父母孩子的安全,確保他不會傷害到他人,注意孩子的心情,去好好了解孩子為何用這麼激烈的方式來談條件。家長要能找到些資源,如輔導室的諮詢與討論。那父母這時候不要做的有哪些?心理師建議父母不要跳入條件式的圈圈當中,比方孩子說你送我這個,家長會說這太貴,這反倒進入這個條件式交換中。

 

預防孩子成為談判高手,父母需要注意的地方?

有些教養的原則,父母需要注意的,要堅定去執行的。父母親很需要隊友,比方親戚或其他家庭成員,讓父母更堅定地完成原則。心理師建議,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弱點,比方媽媽很容易心軟,快撐不下去時,叫孩子去找爸爸,重點是父母可以互相協助。也盡量減少物質上鼓勵孩子,因為到國中他可以自己打工時,他想要買甚麼都可以,胃口會無限擴大。

 

有沒有想要再次叮嚀家長的地方?

琇雅心理師認為鼓勵是很好的方式,當孩子有好的行為時,無論成功與否,多給她情感支持與口頭鼓勵,讓自己對自己有信心與把握,克服自己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unselorm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