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巴

小素媽媽說:「小素在家很愛說話,可是到了學校或其他地方,她卻一句話不說,同學、老師都誤以為她是啞巴,其實她是『選擇性緘默症』。這情形已經好久了,從幼稚園到現在。」

不管問什麼 全都點頭、搖頭
小素再來就要升上國中了,因此媽媽更憂心小素的狀況,她擔心到了國中,小素會有適應的問題、會被同儕欺負。因此,媽媽希望能改善她和老師及同學的互動。
我第一次和小素見面,她保持一貫的沉默,問她任何話,她只用點頭和搖頭來回應我,表情看來有些緊繃。開口說話這件事,顯然對小素來說,的確承受了莫大的壓力;尤其是小素不知聽過多少句:「你要說話啊!」「你不說,我們怎麼知道?」等等。因此,鼓勵小素開口說話,只可能讓她再次陷入慌張和退縮中。

開口壓力大 改用畫筆、紙張
既然開口說話是件有壓力的事,想想除了語言訊息是溝通互動的工具外,還有哪些是非語言訊息也能取代的呢?於是,我拿出了紙張和畫具,問小素:「我們來畫畫,好嗎?」沒想到,小素點點頭。表示畫畫這件事對她來說,比說話輕鬆多了。
當畫紙和畫具擺在她面前時,小素仍身軀僵直的直瞪著空白的畫紙。起先我以開放的方式對她說:「你想要畫什麼,就直接畫在這裡。」經過了兩、三分鐘,小素仍然維持不變的坐姿。於是,我收回開放的問句,改為:「嗯,我想請你畫一棵樹。」一會兒,小素便拿起了畫筆,在空白的畫紙上畫下了一棵樹。畫好之後,小素把畫筆放回原來的位置。

從畫面開始 延伸話題、生活
我問:「你畫好了?」小素點點頭。我接著說:「好!讓我來欣賞欣賞這幅畫。」我把畫放在我的前方,仔細看了一會兒,說:「嗯,看得出來,你好像有學過畫畫喔,對嗎?」小素搖搖頭。
我驚訝地說:「什麼?沒學過!怎麼可以畫得這麼好?」小素的表情和肢體有一些放鬆,我繼續看著她的畫說:「你看,這棵樹的樹幹還鑽出一隻松鼠在吃著松果,真有創意!而且構思很細膩喔!還有,色彩好豐富。」我一邊仔細看,一邊對她的畫嘖嘖稱奇。此外,也從畫延伸和生活有關的話題:「你有看過真正的松鼠嗎?」「你記得在哪裡看過牠們?」

卸下心防後 終於放鬆、答話
小素小小聲的說:「在台大校園裡。」小素終於開口答話了!我心裡感到開心。
但為了不「打草驚蛇」,我仍繼續若無其事地和小素談天:「你常去那裡玩嗎?那裡可以玩什麼?」
小素:「騎腳踏車,媽媽帶我和妹妹一起去。」小素的話多了些,臉部的表情也更放鬆。我們繼續談話,在有趣、好奇的氛圍中。
我問小素:「這張畫可以送我嗎?」小素點頭,而且臉上多了笑容。
我說:「謝謝!謝謝!請你幫我在這裡簽名。這樣更有紀念價值。」小素很爽快的在畫的左下方簽上名字。

組三人小組 用畫交流、分享
第一次諮商結束前,我和小素媽媽單獨再談了一會兒,媽媽說:「我很驚訝,她第一次和你見面就願意開口和你說話,這是從來不曾發生的事。」
我說:「我也覺得很『榮幸』她願意跟我互動。我想要和你分享這個成功經驗下的幾個建議。你可以記下來,並且協助小素慢慢打開她的人際圈嗎?」
媽媽說:「好!」
我說:「第一,請老師或身旁的大人,切勿一直把焦點放在她是否講話上,是,也切勿因她不講話而忽略她。第二,畫畫是小素的信心來源之一,老師可以設計和畫畫有關的主題活動,讓小素和同學可以藉由這活動彼此互動。舉個例子:形成兩三人的畫畫小組,先挑選友善的同學和小素同組,然後藉由畫畫小組,彼此用畫作交流。
第三,小素在家時表現活潑、話很多,在班上或許也可以辦一個說故事分享的活動,但規定大家必須在家裡先把故事錄下來,然後帶去班上播放。」

累積自信心 走出封閉、沉默
媽媽說:「第一和第三項建議,可以試試看,但是第二個建議嘛…我比較沒把握她願意在同學間分享她的想法。」
我也同意媽媽說的,因小素可能還沒對自己的畫作有充分的信心。我說:「讓我先和小素藉圖畫做更多的互動,等她對自己更有信心時,再視情況,看看我是否可以扮演她和同學之間的互動橋梁。」
接下來的好幾次諮商中,作畫、分享、開心的交談……。小素愈來愈活潑,就如同媽媽描述她在家時的活潑一樣。有一次,我問小素:「小素,我們來邀請你的一兩位班上朋友,加入我們的畫畫行列,好嗎?」
小素遲疑了一下,回答:「那這樣他們不就聽到我聲音?」
我點點頭,說:「是啊!」
小素又遲疑了一會兒:「好吧!」小素竟然爽朗的做了決定,也表示她預備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unselorm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