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片來源:網路)

 

一、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協會針對青少年做的調查發現:

談到睡眠,想跟聽眾朋友分享,由台灣睡眠醫學協會針對青少年做了一個調查,發現青少年12~18歲在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達2.8%,有失眠經驗的高達24%,台灣青少年睡眠平均7.12小時,少於所需要睡眠時間8~10小時,睡眠低於七小時者,63.5%有經常遲到問題,有75%的青少年打瞌睡,若每天睡眠超過七小時以上,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成績是可以達到前三分之一的,功課較差的同學,有34.9%是失眠的,睡得好的學生,在班上可以有前三分之一的好成績。顯示睡眠對於學業成績影響是大的。另外調查發現,失眠影響到學業成績外,使用3c產品也是有關的。每天使用3c產品超過兩小時的青少年,他們有較高失眠比率33.4%,失眠經驗  35%,原因是3c產品有藍光刺激加上聲光效果,讓青少年較難入睡。再者,青少年晚睡原因是時間的安排,除了學校課業,許多青少年還要參加補習和才藝班,睡覺時間拖得很晚。

 

 

二、本次節目所要談論的主題:

睡眠在青少年身上如此重要,但又發現很難執行,原因是:1.愛用3c產品,2.常需要補習。我們分兩次討論,今天先探討補習議題,是否要補習?補習的症候群又是什麼?今天請到的來賓為格瑞思心理諮商所督導賴聖洋心理師來為我們談談此議題。

 

三、補習造成的負面影響,我的孩子到底要不要補習呢?

補習教育對孩子充滿疲乏感,也會造成孩子失眠的問題,補習完後感到疲乏,會用完電腦手機去排除疲乏感。莫老師提問,那這樣的話,是否就不用補習?還是要適度的補習呢?

賴老師回答,聖經有一句話: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要先衡量是否對孩子有益處,是否可以造就孩子。

家長要先看看自己對孩子的補習心態,是焦慮還是出於智慧。在諮商室常看到,父母花了大筆的補習費用,但卻讓孩子討厭學習。補習要不要補,應該要思考補習是否是協助你孩子的方法的一種。要去思考,什麼造成孩子的成績不好?挫折?厭煩?方式不符合孩子?要考慮的面向很多,不單只是看成績低落,就安排孩子去補習。

 

四、關於學習疲乏症候群的探討:

今天特別要來介紹學習的疲乏症候群,在諮商室家長常會問:為何孩子不好好讀書?對於過動的孩子,跟學習疲乏絕對脫離不了關係。賴老師發現,學習疲乏的孩子,都有被過度去要求、不好的挫折經驗,或長時間被要求讀書寫作業。這樣的孩子,對於學習開始抗拒,防衛式的經驗就開始出來了。或者聯絡簿不抄作業、不帶作業回來,代表開始有學習疲乏現象。針對學習疲乏的症狀,會產生過動的症狀,莫老師提到美國醫學會小兒科期刊指出,導致孩童發生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或許是跟逐年課業加重的標準與負擔壓力有關。不是學習成績不足,就去加強,反而越去加強,問題會越大。對於這群疲乏症候群的孩子,使用的方式不對,是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破壞。

 

可以去思考,發生什麼事讓學習疲乏。去補習這件事情,不只是孩子單方面的想法,而是要與孩子溝通,補習的意義與幫助。

 

 

五、學習疲乏症候群的現象:

主持人莫老師詢問,補習學習疲乏症候群,有哪些現象?賴聖洋心理師回答,補習學習疲乏症候群可以分程度,輕、中、重三種:

  1. 學習疲乏症候群較重度的,已經達到憂鬱症狀況,若早上起床起不來,愛上不上學,甚至睡到中午才起床,這樣疲乏很嚴重,同時伴隨有成癮的現象,一個人玩電腦到半夜,在行動上已經完全拒絕學習,與網路成癮有絕對的關連。
  2. 第二種是中度的,基本上可以起床上學,但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叫她起床,常遲到、經常意興闌珊,總是在應付學校的一切,「人有去但是心沒有去」的狀態,他所想的就是玩樂、網路,需要發洩與放鬆,沒有動機與動力。
  3. 第三種是輕微的,學習還有在負責,願意去學校,需要在某種壓力之下才有執行力,有動機但動力越來越少,他遇到困難,常抱怨老師很爛、學習有困難諸如此類的。

 

 

六、台灣兒少三能活動-動能、技能、知能:

爸爸媽媽一定要先相信,人的本能都是喜歡學習的。所以孩子有時候其實是很無辜的,大人是需要負責的。先從疲乏症候群重度的來看,這時候跟他講補習就沒有意義了,比方看到書本作業考試老師學校等,只要一點點有跟學習類似的,孩子大腦就會跑出過去很痛苦的經驗與畫面。孩子若出現這種狀況,家長要先準備砍掉重練。

 

台灣兒少生涯教育促進會目前也推出「三能行動」,以下說明之:

第一我們強調動能,因為這些孩子已經失去動能,父母親已經不用再嘗試三寸不爛之舌,說到嘴破,孩子聽得越多抗拒越多,也只會折傷你們的親子關係。人類有一種要復原學習的能量,都從這開始,小時候叫做遊戲,長大將作休閒,透過這種遊戲休閒,來體驗有感覺與回饋的經驗。運動也是一種遊戲,可以激發非常正向的動能,慢慢可以遷移到學習有關的。如何讓青少年對這世界有興趣,從身心動能開始,像是去騎單車、打羽球等,透過運動輔導來幫助孩子,運用這些動能,動出一些發展,重新對人的生存有興趣。動能是上天給我們很重要的能量。最基礎的動能是身心動能,就是不可以一人卡在家裡,卡在3c產品上。這是對重度治療非常有用的。

 

第二是技能,孩子開始動了,對世界有興趣了,也有人際與朋友,跟協會的老師們產生關係了,再慢慢參加像是單車種子團體,開始跟教練討論單車要怎麼騎得更好?學習單車相關的事物,用體驗式的做中學。舉個例子,當年有憂鬱,帶他去單車環島,騎腳踏車回來後,他愛上腳踏車了,過了兩年,現在為了研究單車,考上大學機械系,從動能當中學習技能,三能行動中的技能有:單車種子團體,不只騎單車,還有學習單車相關事務。也做了許多的學習輔導,外圍的學習慢慢有興趣後,再慢慢引導他。這對中度的疲乏症候群是非常有用的,學習技能可以感覺到不再一樣。

 

第三是知能,要求孩子學以致用,幫助孩子學久了就變成助教與教練,同時學習怎麼去服務別人,我們已經有孩子走過過程已變成教練,早時很多是成癮的與拒學的。學習是發展性的議題,賴老師提醒家長們稍安勿躁,孩子需要過程,若有人告訴你很快立竿見影的效果,那是不負責任的,學習經過疲乏,大腦需要重新建構,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三到五年重新找回人生,是很值得的。知能是還去服務別人,在過程中學習如何服務別人。有些孩子經過三能行動,自願的回去補習班,去上考前的魔鬼班,因為知道自己要什麼,覺得補習對他的未來是有幫助的。

 

(文章整理:李書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unselorm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